2017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基于学校的“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人才培养总目标,本专业遵循专业基础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具备厚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良好的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国际化视野和系统整体思维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应能够在环境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节能环保工程公司、环境检测与技术咨询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五年后能够成为其所在单位业务部门的骨干精英和中坚力量。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可分解为以下4个方面:
一是具备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分析、评价、控制工程项目对社会、安全、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群健康的影响,并自觉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二是能够融会贯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工程原理、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具备系统解决行业(领域)中复杂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污染防治的设计、开发、现场指导工程施工、环保设施的运行调试和运维管理等综合能力;具备理、工、文多学科交叉背景与视野。
三是围绕水、大气、固废等环境污染治理和矿山、石漠化、近岸海域等生态环境修复关键热点问题,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工具,科学设计试验方案和掌握实验方法,拥有发现和分析环境问题、协同研究与开发环境污染治理及修复前沿技术的能力。
四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系统整体思维,能与国内外同行、专业的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能够通过终身自主学习适应职业发展,积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并在团队工作和交流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二、毕业要求及培养标准
(一)毕业要求
本专业的毕业要求严格参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中所列的12项基本要求设置。学生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通过数学建模求解等方法以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1.1: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知识,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2: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1.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深入了解环境领域相关的工程原理,具备运用相关知识和数学建模求解等方法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1.4: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能够深入了解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应用专业知识解决水、气、固、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等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对环境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拆解和表达,具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得到有效的结论和解决的思路。
2.1:能够理解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分析和拆解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控制步骤;
2.2: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和研究,准确描述和表达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2.3:能够应用环境工程相关基本原理和知识,借助文献研究,综合分析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并得出有效的结论和解决的思路。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综合运用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统、设施单元或工艺流程并绘制图纸,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政策、文化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3.1: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确定合理的设计目标,设计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统、设施单元、工艺流程或全过程、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3.2: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统、设施单元或工艺流程,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能对环保设施设备进行合理地选型、准确地设计计算和规范地图纸绘制;
3.3: 能够在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到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政策、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以获得有效的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比较和选择合理的实验研究方案;
4.2:能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正确操作实验装置,安全开展工程相关的实验研究工作;
4.3:能够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能够掌握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技术: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开发相关领域的前沿方法与技术,以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并理解其局限性;
5.2: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环境工程专业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等对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进行评估、预测和模拟,对解决方案进行空间制图,并理解和分析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环境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环境工程实践和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能够熟悉环境工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责任;
6.2:针对环境工程实践和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能够结合不同社会环境、技术背景及相关工艺流程,评价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了解国家生态环保领域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7.2:能够针对复杂环境问题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
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国国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
8.2:理解环境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了解环境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理、工、文多学科交叉背景与视野,能够在学科内及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9.2:具备理、工、文多学科交叉背景与视野,能够在学科内及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并能够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环境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够就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回应质疑;
10.2: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能够就环境工程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能够理解并掌握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解其重要性;
11.2: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基本原理和经济决策主要方法,进行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或项目可行性研究。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创新创业精神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能够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拓展知识的能力和途径;
12.2: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特色
(一)培养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作为培养目标,立足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备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宽广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结合国际和我国环境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趋势,依据国家给出的培养规范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断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课程体系。
以实践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学为办学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目标,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手段,在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上形成了特色培养模式。
(二)特色课程
1、双语课程
开设四门双语课程:
(1)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双语)(Research 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Cleaner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环境生态学(双语)(Environmental Ecology)
(4)固废热化学处理(双语)(Thermal- chemical Treatment of  Solid Waste)。
2、校内外合授课程
根据广西环境现状及环保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建设规划,选取经营管理规范、技术水平先进、社会影响大、环保贡献突出、合作密切的企业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企业培养主要在学校、院系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的企业培养基地进行,主要包括实习和设计两大实践环节,采用集中讲解、现场指导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
3、创新创业课
大学生创新实践创业项目,由学生自主组合科研团队,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申请国家、自治区、学校和学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在课余时间完成,学院负责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四、学制、毕业基本要求及学位授予
1.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最长修业年限6年。
2.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数为170学分,其中各类别课程及环节要求学分数如下表。
课程 类别  | 
通识必修  | 
通识选修  | 
学门核心  | 
学类核心  | 
专业核心  | 
专业选修  | 
集中实践必修  | 
集中实践选修  | 
合计  | 
学分数  | 
33  | 
8  | 
23.5  | 
38.5  | 
10  | 
21  | 
36  | 
0  | 
170  | 
 
3.学生修满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有关环节,达到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并修完规定必须修读但不记学分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德、智、体、劳合格,即可毕业。满足学位授予相关文件要求的,授予环境工程学士学位(工学)。
4.其他选课说明:
⑴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41学分,其中必修通识类核心课33学分,选修通识课至少8学分。
其中的通识选修课,五大模块中模块1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模块、模块2领军人才素质教育模块至少应各修1门课程,模块3中国、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模块、模块4海洋知识与可持续发展模块、模块5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模块可任选课程组合,且人文艺术类是所有学生的必选科目,选修学分不少于4学分;纯网络课程修读不超过总修读课程的50%;《创新创业实践》为每生必修。
⑵ 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分布在第3、4、5、6学期中,学生至少选择21个学分,其中,限制选修5门,共10学分;双语课程限制选修课至少1门(至少完成2个学分),对有志于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学生,建议选择2门课程;非限定选修课(自由选修课)至少获得9个学分,并且总的选修课学分不少于21学分。
学生可在本科阶段选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课程(选修课中带“研”的课程),所选课程可认定替换通识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学分,选课前需报教务处、研究生处备案,认定、替换方案由教务处审批。
(3)实验课程
课内开设实验的课程有电子电工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有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总计10个学分。实验分别安排在第1、2、3、4、5学期和第7学期。结合有关课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训练。实验由各学门学类核心课程专业教师团队和环境系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等领域有研究专长的教师团队指导。
(4)集中实践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创新创业实践、金工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导师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金工实习:通过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了解机械加工基本知识,获得机械的感性认识。
专业实习:包括第4学期的认知实习、第7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认知实习采取集中式参观的方式进行,初步了解本专业性质和特点,时间为1周;生产实习要求根据实习大纲与专业课程设计结合,集中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蹲点实习,了解生产实际情况,并动手操作,实习结束时,提交实习报告,由带队教师进行考核,时间为4周;毕业实习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结合所选设计(论文)题目,进行针对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提交实习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时间为4周。
专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安排在第7学期。由指导教师负责确定设计的题目,学生自主选定题目。题目是必须围绕本专业方向的设计类型课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制作完成,时间为6周。综合课程设计包括废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三门课程设计,学生选题必须有相关课程做支撑。
导师课程:第5个学期,开始实施专业教师指导本科生的导师指导环节,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科研活动,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熟悉教师科研方向,并对学生的科技写作或工程制图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在第7学期末完成一篇综述,计1个学分。
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最迟从第8学期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基于学生撰写的综述内容确定任务书,确定设计(论文)写作大纲。毕业设计(论文)应结合毕业实习进行,在完成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设计(论文)工作于第8学期5月底完成,6月上旬参加由学院、系组织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间为12周。
创新创业实践:要求按广西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执行,创新实践学分要求不少于4学分;大学生创新实践创业项目,由学生自主组合科研团队,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申请国家、自治区、学校和学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在课余时间完成,学院负责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
(5)专业主干课程前置课程要求
学类核心课程中的环境工程原理和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修读这两门课程前,先修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学门核心课程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等学类核心课程及相应课程实验。
专业核心课程中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等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学生在修读这些课程前,先修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学门核心课程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微生物学、专业基础实验、电子电工学、工程制图等学类核心课程及相应课程实验。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一)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将毕业要求细分为指标点,依据指标点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制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保证课程体系全部支撑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 
一级标准  | 
指标点  | 
二级指标  | 
支撑课程  | 
   |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 
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通过数学建模求解等方法以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 
1.1  | 
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知识,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 
高等数学A(上)  | 
   | 
   | 
高等数学A(下)  | 
   | 
   | 
线性代数  |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  | 
   | 
   | 
1.2  | 
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 
大学物理I(上)  | 
   | 
   | 
大学物理I(下)  | 
   | 
   | 
无机化学(三)  | 
   | 
   | 
分析化学(二)  | 
   | 
   | 
有机化学(二)  | 
   | 
   | 
物理化学(三)  | 
   | 
   | 
微生物学(二)  | 
   | 
   | 
1.3  |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深入了解环境领域相关的工程原理,具备运用相关知识和数学建模求解等方法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 
工程力学(二)  | 
   | 
   | 
电工电子学  | 
   | 
   | 
环境工程土建基础  | 
   | 
   | 
环境工程原理  | 
   | 
   | 
工程制图  | 
   | 
   | 
水力学  | 
   | 
   | 
1.4  | 
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能够深入了解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应用专业知识解决水、气、固、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等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 
   | 
排水管道工程  | 
   |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 
   | 
   |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 
   | 
   | 
物理性污染控制  | 
   | 
   |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对环境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拆解和表达,具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得到有效的结论和解决的思路。  | 
2.1  | 
能够理解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分析和拆解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控制步骤  | 
环境监测  | 
   | 
  | 
环境工程原理  | 
   | 
   | 
2.2  | 
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和研究,准确描述和表达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 
文献检索  | 
   | 
   | 
毕业设计(论文)  | 
   | 
   | 
综合课程设计  | 
   | 
   | 
导师制课程  | 
   | 
   | 
2.3  | 
能够应用环境工程相关基本原理和知识,借助文献研究,综合分析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并得出有效的结论和解决的思路  | 
毕业设计(论文)  | 
   | 
  | 
综合课程设计  | 
   | 
   |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能综合运用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统、设施单元或工艺流程并绘制图纸,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政策、文化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 
3.1  | 
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确定合理的设计目标,设计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统、设施单元、工艺流程或全过程、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 
   | 
   |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 
   | 
   | 
排水管道工程  | 
   | 
   | 
物理性污染控制  | 
   | 
   | 
3.2  |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统、设施单元或工艺流程,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能对环保设施设备进行合理地选型、准确地设计计算和规范地图纸绘制  | 
环境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 
   | 
   | 
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  | 
   | 
   | 
综合课程设计  | 
   | 
   | 
3.3  | 
能够在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到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政策、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环境影响评价  | 
   | 
   | 
综合课程设计  | 
   | 
   | 
形式与政策  | 
   | 
   | 
毕业要求4:研究  |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以获得有效的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  | 
能够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比较和选择合理的实验研究方案  | 
环境监测  | 
   | 
   | 
4.2  |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正确操作实验装置,安全开展工程相关的实验研究工作  | 
环境工程基础实验  | 
   | 
   |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  | 
   | 
   | 
大学物理实验  | 
   | 
   | 
无机化学实验(三)  | 
   | 
   | 
分析化学实验(二)  | 
   | 
   | 
有机化学实验 (二)  | 
   | 
   | 
物理化学实验(三)  | 
   | 
  | 
4.3  | 
能够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环境工程基础实验  | 
   | 
   |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  | 
   | 
   |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 
能够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5.1  | 
能够掌握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技术、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开发相关领域的前沿方法与技术,以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并理解其局限性  | 
环境工程原理  | 
   | 
   | 
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  | 
   | 
   | 
5.2  | 
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环境工程专业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等对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进行评估、预测和模拟,对解决方案进行空间制图,并理解和分析局限性  | 
大学计算机基础B(程序设计)  | 
   | 
   | 
环境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 
   | 
   | 
环境影响评价  | 
   | 
   | 
毕业实习  | 
   | 
   |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  | 
能够基于环境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环境工程实践和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  | 
能够熟悉环境工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责任  | 
认知实习  | 
   | 
   | 
生产实习  | 
   | 
   | 
毕业实习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双语)  | 
   | 
   | 
环境规划与管理  | 
   | 
   | 
6.2  | 
针对环境工程实践和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能够结合不同社会环境、技术背景及相关工艺流程,评价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 
综合课程设计  | 
   |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 
   | 
   |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 
   | 
   | 
排水管道工程  | 
   | 
   |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7.1  | 
理解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了解国家生态环保领域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 
环境影响评价  | 
   | 
   | 
资源环境法学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 
7.2  | 
能够针对复杂环境问题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  | 
环境影响评价  | 
   | 
   | 
环境监测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双语)  | 
   |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  |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国国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 
   | 
形势与政策  | 
   | 
   | 
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  | 
   | 
   | 
8.2  | 
理解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了解环境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  | 
   | 
   | 
环境规划与管理  | 
   | 
   | 
环境学导论  | 
   | 
   | 
毕业实习  | 
   | 
   |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 
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理、工、文多学科交叉背景与视野,能够在学科内及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  | 
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 
劳动  | 
   | 
   | 
体育(1-4)  | 
   | 
   | 
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  | 
   | 
   | 
9.2  | 
具备理、工、文多学科交叉背景与视野,能够在学科内及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并能够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导师制课程  | 
   | 
   | 
毕业实习  | 
   | 
   | 
生产实习  | 
   | 
   | 
金工实习(三)  | 
   | 
   | 
环境学导论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双语)  | 
   | 
   | 
毕业要求10:沟通  | 
能够就复杂环境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0.1  | 
能够就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回应质疑  | 
毕业设计(论文)  | 
   | 
   |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 
   | 
   | 
普通话测试  | 
   | 
   | 
中文写作实训  | 
   | 
   | 
生产实习  | 
   | 
   | 
毕业实习  | 
   | 
   | 
10.2  |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能够就环境工程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 
大学英语1-4  | 
   | 
  | 
  | 
   | 
  |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 (双语)  | 
  | 
   |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  | 
理解并掌握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11.1  | 
能够理解并掌握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解其重要性。  |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  | 
  | 
   | 
11.2  | 
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基本原理和经济决策主要方法,进行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或项目可行性研究。  | 
环境规划与管理  | 
  | 
   |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  | 
  | 
   |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创新创业精神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12.1  | 
能够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拓展知识的能力和途径  | 
形势与政策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 
   | 
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  | 
  | 
   | 
12.2  | 
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导师制课程  | 
   | 
   | 
创新创业实践  | 
  | 
   | 
毕业设计(论文)  | 
  | 
   | 
 
 
(二)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三)课程设置明细表
广西大学对课程体系传统分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门核心课程、学类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限定选修、非限定选修)、集中实践,工程教育认证对课程体系的分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以下课程体系首先按照广西大学传统分类进行汇总,再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类进行汇总。
(1)通识教育课程(共41学分,其中必修33学分+选修8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工程教育认证分类  | 
116012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  | 
必修  |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 
1160120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必修  | 
116014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必修  | 
116105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4  | 
必修  | 
116011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  | 
必修  | 
1160155  | 
形势与政策  | 
2  | 
必修  | 
   | 
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  | 
2  | 
必修  | 
1410011~4  | 
体育(一)(二)(三)(四)  | 
4  | 
必修  | 
   | 
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  | 
8  | 
选修  | 
1252501  | 
大学英语(一)  | 
2  | 
必修  | 
1252502  | 
大学英语(二)  | 
2  | 
必修  | 
1252503  | 
大学英语(三)或通用学术英语(一)  | 
2  | 
必修  | 
1252504  | 
大学英语(四)或通用学术英语(二)  | 
2  | 
必修  | 
1070022  | 
大学计算机基础B(程序设计)  | 
3  | 
必修  | 
工程基础类课程  | 
 
(2)学门核心课程(23.5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工程教育认证分类  | 
1110011  | 
高等数学I(上)  | 
5  | 
必修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 
   | 
高等数学I(下)  | 
5  | 
必修  | 
1110045  | 
线性代数  | 
2.5  | 
必修  | 
1110064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  | 
3  | 
必修  | 
1120083  | 
大学物理I(上)  | 
4  | 
必修  | 
   | 
大学物理I(下)  | 
2  | 
必修  | 
   | 
大学物理实验  | 
2  | 
必修  | 
(3)学类核心课程(38.5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工程教育认证分类  | 
   | 
无机化学(三)  | 
3  | 
必修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 
   | 
分析化学(二)  | 
2.5  | 
必修  | 
   | 
物理化学(三)  | 
3.5  | 
必修  | 
   | 
有机化学(二)  | 
3  | 
必修  | 
   | 
有机化学实验(二)  | 
1  | 
必修  | 
   | 
无机化学实验(三)  | 
0.5  | 
必修  | 
   | 
分析化学实验(二)  | 
1  | 
必修  | 
   | 
物理化学实验(三)  | 
1  | 
必修  | 
1021825  | 
电工电子学  | 
4  | 
必修  | 
工程基础类课程  | 
   | 
工程制图(近机类)  | 
3.5  | 
必修  | 
   | 
工程力学(二)  | 
3  | 
必修  | 
   | 
环境工程土建基础  | 
1  | 
必修  | 
   | 
微生物学(二)  | 
3  | 
必修  | 
专业基础类课程  | 
1080021  | 
环境学导论  | 
2  | 
必修  | 
   | 
环境工程原理   | 
3  | 
必修  | 
   | 
环境监测    | 
2  | 
必修  | 
   | 
专业基础实验  | 
1.5  | 
必修  |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 
(4)专业核心课程(10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工程教育认证分类  |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2.5  | 
必修  | 
专业类课程  |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2.5  | 
必修  | 
   | 
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  | 
2.5  | 
必修  | 
   |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 
2.5  | 
必修  | 
(5)专业选修课程(21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1089085  | 
物理性污染控制  | 
2  | 
限定选修  | 
1089046  | 
环境规划与管理  | 
2  | 
限定选修  | 
   | 
环境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 
2  | 
限定选修  | 
   |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  | 
2  | 
限定选修  | 
   | 
环境影响评价  | 
2  | 
限定选修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双语)  | 
2  | 
限定选修  | 
1080071  | 
排水管道工程  | 
2  | 
限定选修  | 
   | 
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  | 
2  | 
限定选修  | 
1080121  |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  | 
2  | 
限定选修  | 
   | 
资源与环境法学  | 
1  | 
限定选修  | 
   |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双语)  | 
2  | 
选修  | 
   | 
环境生态学(双语)  | 
2  | 
选修  | 
   | 
固废热化学处理(双语)  | 
2  | 
选修  | 
1080152  | 
水泵与泵站  | 
2  | 
选修  | 
   | 
室内空气污染检测与防治  | 
1  | 
选修  | 
1089081  | 
污染气象学  | 
1  | 
选修  | 
   | 
环境土壤学  | 
2  | 
选修  | 
1089071  | 
环境地学  | 
2  | 
选修  | 
   | 
生态保护与修复  | 
2  | 
选修  |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  | 
1  | 
选修  | 
   | 
广西典型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案例  | 
2  | 
选修  | 
1080111  | 
 环境材料  | 
2  | 
选修  | 
   | 
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原理  | 
2  | 
选修  | 
1089073  | 
环境信息系统  | 
2  | 
选修  | 
1080241  | 
环境遥感  | 
2  | 
选修  | 
   | 
文献检索  | 
1  | 
选修  | 
1080225  | 
环境应急管理  | 
2  | 
选修  | 
1080252  | 
生态设计  | 
2  | 
选修  | 
   | 
环境影响评价实例  | 
2  | 
选修  | 
1080226  | 
水力学   | 
2  | 
选修  | 
   | 
水文地质学  | 
2  | 
选修  | 
   | 
环境经济学  | 
2  | 
选修  | 
   | 
仪器分析  | 
1  | 
选修  | 
   | 
环境流体力学(研)  | 
2  | 
选修  | 
   | 
高等环境微生物学(研)  | 
2  | 
选修  | 
   | 
资源循环科学(研)  | 
2  | 
选修  | 
   | 
高等生化反应工程(研)  | 
2  | 
选修  | 
   | 
环境管理与规划原理(研)  | 
2  | 
选修  | 
   |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Ⅰ)——地表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研)  | 
2  | 
选修  | 
   |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Ⅱ)——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  | 
2  | 
选修  | 
   |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Ⅲ)——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研)  | 
2  | 
选修  | 
   |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Ⅳ)——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  | 
2  | 
选修  | 
   |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V)——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  | 
2  | 
选修  | 
   | 
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研)  | 
2  | 
选修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研)  | 
2  | 
选修  | 
   | 
实验数据与分析(研)  | 
2  | 
选修  | 
(6)集中实践(36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工程教育认证分类  | 
   | 
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  | 
0  | 
必修  |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 
   | 
普通话测试   | 
0  | 
必修  | 
   | 
劳动  | 
0.5  | 
必修  | 
   |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 
1  | 
必修  | 
   | 
中文写作实训  | 
0.5  | 
必修  |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 
   | 
毕业实习  | 
4  | 
必修  | 
   | 
毕业设计(论文)  | 
12  | 
必修  | 
   | 
创新创业实践  | 
4  | 
必修  | 
   | 
金工实习(三)  | 
2  | 
必修  | 
   | 
生产实习  | 
4  | 
必修  | 
1089013  | 
认知实习  | 
1  | 
必修  | 
   | 
综合课程设计  | 
6  | 
必修  | 
   | 
导师制课程   | 
1  | 
必修  | 
六、辅修专业课程计划表
(一)学门、学类核心课程(8.5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工程教育认证分类 专业基础类课程  | 
   | 
环境学导论  | 
2  | 
必修  | 
   | 
环境工程原理   | 
3  | 
必修  | 
   | 
专业基础实验  | 
1.5  | 
必修  | 
   | 
环境监测    | 
2  | 
必修  | 
 
(二)专业课程(22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工程教育认证分类  |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2.5  | 
必修  | 
专业类课程  |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2.5  | 
必修  | 
   | 
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  | 
2.5  | 
必修  | 
   |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 
2.5  | 
必修  | 
   | 
物理性污染控制  | 
2  | 
必修  | 
限定性选修 17  | 
   | 
环境规划与管理  | 
2  | 
必修  | 
   | 
环境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 
2  | 
必修  | 
   |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  | 
2  | 
必修  | 
   | 
环境影响评价  | 
2  | 
必修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双语)  | 
2  | 
必修  | 
 
(三)集中实践(28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工程教育认证分类  | 
   | 
生产实习  | 
4  | 
必修  |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 
   | 
认知实习  | 
1  | 
必修  | 
   | 
综合课程设计  | 
6  | 
必修  | 
   | 
导师课程   | 
1  | 
必修  | 
   | 
毕业实习  | 
4  | 
必修  | 
   | 
毕业设计(论文)  | 
12  | 
必修  | 
七、课程责任教师一览表(若干名)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学历学位  | 
专业特长  | 
课程(专业核心、专业选修、通识选修)  | 
1  | 
冯庆革  | 
教授  | 
博士  | 
环境工程  | 
物理学污染控制  | 
2  | 
魏群  | 
教授  | 
博士  | 
环境工程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3  | 
张超兰  | 
教授  | 
博士  | 
环境工程  | 
环境监测  | 
4  | 
王东波  | 
副教授  | 
博士  | 
环境工程  |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 
5  | 
刘海燕  | 
副教授  | 
硕士  | 
环境工程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6  | 
孙翔  | 
副教授  | 
博士  | 
环境工程  | 
环境影响评价  | 
7  | 
唐艳葵  | 
教授  | 
博士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  | 
8  | 
王维生  | 
教授  | 
博士  | 
环境工程  |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 
八、专业责任教授(1名)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学历学位  | 
专业特长  | 
承担授课课程  | 
1  | 
刘海燕  | 
副教授  | 
硕士  | 
环境工程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审核系主任:
 
 
教学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