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材料学科与机械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以材料构成(结构、成分)为基础、以成型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备良好的科学及工程素质、系统的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机械、模具、铸造、 焊接、 计算机模拟等材料成型加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工艺及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法治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标准及要求
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本专业的培养标准,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方面:
A、知识架构,学习与掌握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
A1人文科学知识;
A2基础科学知识;
A3专业技术知识;
A4管理知识;
A5跨文化、国际化知识。
 
B、能力要求,掌握适当理论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法,参与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B1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B2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B3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B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
B5对文艺作品的初步审美、评判能力
B6外语应用能力
B7终身学习能力
B8组织管理能力
B9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B10分析写作能力
 
C、素质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C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发展观
C2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C3勤恳朴诚、脚踏实地、追求卓越
C4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及对多元文化包容心态、宽阔的国际视野
C5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
    
三、培养特色
(一)培养特色
本专业属机械类专业,是材料学科、机械学科交叉融合的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掌握以下六项核心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的能力;
2.   具有铸造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工艺设计方面的能力;
3.   具有模具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工艺设计方面的能力;
4.   具有焊接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工艺设计方面的能力;
5.   具有塑性成形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工艺设计方面的能力;
6.   具有计算机仿真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工艺设计方面的能力。
 
(二)特色课程
(导师课、研究型课程、讨论课程、全英文课程、双语课程、校内外合授课程、创新创业课等)。
(1)导师课、研究性课程:模具三维辅助设计及制造综合训练、现代模具设计方法综合训练
(2)全英文课程:能源环境与材料导论(Introduction for Energy、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s)
(3)双语课程:新型工程材料(New type Engineering Materials)、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导论(Introduction for 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Controlling Engineering)
(4)讨论课程、校内外合授课程:塑料成形系统过程综合训练、铸造工程基础综合训练
(5)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
 
 
四、学制、毕业基本要求及学位授予
1.本专业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最长修业年限六年;
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数为170学分,其中各类别课程及环节要求学分数如下表
 
3.学生修满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有关环节,达到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并修完规定必须修读但不记学分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德、智、体、劳合格,即可毕业。满足学位授予相关文件要求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4.其他选课说明:
(1)结合学校“五有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整体定位,通识选修课程体系由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两大类五大模块组成,分别是: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模块、领军人才素质教育模块、中国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模块、海洋知识与可持续发展模块、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模块,让学生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提高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累计应修学分不少于8学分,其中五大模块中模块1、2至少应各修1门课程,其余3模块可任选课程组合,且人文艺术类是所有学生的必选科目,理工农科类学生不少于4学分;纯网络课程修读不超过总修读课程的50%。
通识选修课体系表
课程模块  | 
课程性质  | 
学分  | 
课程设置说明  | 
创新创业基础知识  | 
校选人文  | 
2  | 
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  | 
领军人才素质教育  | 
校选人文/     自然  | 
1-2  | 
以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目的开设的新生研讨课、高峰体验课、学科前沿课、科技创新类课程  | 
中国、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  | 
校选人文  | 
1-2  | 
旨在拓宽国际视野、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中国、东盟国家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类课程  | 
海洋知识与可持续发展  | 
校选自然  | 
1-2  | 
为增强“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海洋、科技、经贸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的课程  |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  | 
校选人文/    自然  | 
1-2  | 
促进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适应现代化发展所需相关知识的课程  | 
 
(2)学生毕业前需通过体育测试、普通话测试。(详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14]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普通话要求普通高校学生为三级甲等以上。
(3)创新创业实践:按“广西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2017年修订)”执行,要求不少于4学分;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  | 
课程性质  | 
学分  | 
课程设置说明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2  | 
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课程: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  | 
选修  | 
2  | 
《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课程:教师开设,以及网络创新创业课程,限定修读。  | 
集中实践  | 
必修  | 
4  | 
各类创新创业相关的培训、讲座、大创项目、竞赛、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 
选修  | 
2  | 
创新思维与实践  | 
 
 
(4)研究生课程选修说明
  学生可在本科阶段选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课程,按研究生教学计划安排跟听。所选课程可认定替换通识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学分。选课前需报教务处、研究生处备案。认定、替换方案由教务处审批。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一)通识教育课程(共33学分,其中必修33学分+选修8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116012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  | 
   | 
1160120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 
116014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 
116105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4  | 
   | 
116011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  | 
   | 
1160152  | 
形势与政策  | 
2  | 
分四期学  | 
   | 
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  | 
2  | 
   | 
1070022  | 
大学计算机基础A  | 
3  | 
   | 
1252501  | 
大学英语(一)  | 
2  | 
   | 
1252502  | 
大学英语(二)  | 
2  | 
   | 
1252503  | 
大学英语(三)或通用学术英语(一)  | 
2  | 
   | 
1252504  | 
大学英语(四)或通用学术英语(二)  | 
2  | 
   | 
1410011  | 
体育(一)(二)(三)(四)  | 
4  | 
   | 
   | 
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  | 
8  | 
   | 
 
 
(二)学门核心课程(23.5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 
高等数学I(上)  | 
5  | 
   | 
1110038  | 
高等数学I(下)  | 
5  | 
   | 
1110042  | 
线性代数  | 
2.5  | 
   | 
1110064  | 
概率论论与数理统计(理)  | 
3  | 
   | 
1120083  | 
大学物理I(上)  | 
4  | 
   | 
1120021  | 
大学物理I(下)  | 
4  | 
   | 
1120031  | 
大学物理实验  | 
2  | 
   | 
 
 
(三)学类核心课程(33.5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 
普通化学  | 
2  | 
   | 
   | 
物理化学(三)  | 
3.5  | 
   | 
   | 
物理化学实验(三)  | 
1  | 
   | 
1021825  | 
电工电子学  | 
4  | 
   | 
1019069  | 
工程制图(近机类)  | 
3.5  | 
   | 
1069012  | 
工程力学(一)  | 
4  | 
学科必修课  | 
   | 
机械设计基础(材料)  | 
3.5  | 
   | 
   | 
资源环境与材料导论  | 
1.5  | 
   | 
1390024  | 
现代工程绘图  | 
2  | 
   | 
1090032  | 
金属工艺学  | 
2  | 
   | 
   | 
材料科学基础(一)  | 
3  | 
   | 
   | 
材料科学基础(二)  | 
2  | 
   | 
   |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一)  | 
1  | 
   | 
   |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二)  | 
0.5  | 
   | 
 
 
(四)专业核心课程(9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 
材料加工传输原理  | 
2  | 
专业必修  | 
1099034  | 
材料成型原理  | 
2.5  | 
专业必修  | 
   | 
金属塑性成型工艺及模具  | 
2.5  | 
专业必修  | 
   |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  | 
2  | 
专业必修  | 
 
 
(五)专业选修课程(21.5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1099031  | 
铸造工程基础(限选)   | 
2  | 
   | 
1099027  | 
焊接工程基础(限选)   | 
2  | 
   | 
   |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  | 
2.5  | 
   | 
   | 
材料分析与测试*  | 
2  | 
   |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限选)  | 
2.5  | 
   | 
1099021  |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限选)   | 
2  | 
   | 
   | 
机械制图(二)(限选)   | 
3  | 
   | 
   | 
制图辅导(二)  | 
0  | 
   | 
1099042  | 
模具制造工艺学  | 
2  |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导论(双语)  | 
1.5  | 
   | 
1090261  | 
快速成型技术   | 
2  | 
   | 
1090701  | 
焊接结构制造技术与装备  | 
2  | 
   | 
1099032  | 
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  | 
2  | 
   | 
   | 
能源环境与材料导论(全英)  | 
2  | 
   | 
1090781  | 
挤压工艺及模具   | 
2  | 
   | 
1090019  |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  | 
2  | 
   | 
1090501  | 
铝及铝合金  | 
2  | 
   | 
1090271  | 
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  | 
2  | 
   | 
1090721  | 
铸造合金及其熔炼  | 
2  | 
   | 
1099038  | 
新型工程材料(双语)  | 
2  | 
   | 
   | 
材料成型过程控制  | 
2  | 
   | 
   | 
新能源材料(研究生)  | 
2  | 
   | 
   | 
学科前沿讲座(研究生)  | 
2  | 
   | 
   | 
有限元法(研究生)  | 
2  | 
   | 
   | 
实验建模(研究生)  | 
2  | 
   | 
   | 
摩擦磨损原理(研究生)  | 
2  | 
   | 
 
 
(六)集中实践(共41.5学分,其中必修35.5学分+选修6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  | 
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  | 
0  | 
   | 
   | 
普通话测试   | 
0  | 
   | 
1000013  | 
劳动  | 
0.5  | 
   | 
   | 
文献检索  | 
1  | 
   | 
   | 
中文写作实训  | 
0.5  | 
   | 
   |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 
1  | 
   | 
   | 
创新创业实践  | 
4  | 
   | 
   | 
金工实习(二)  | 
3  | 
   | 
1069004  | 
认识实习  | 
1  | 
   | 
1099013  | 
生产实习  | 
2  | 
   | 
1069002  | 
毕业实习  | 
3  | 
   | 
1090086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材料)  | 
2  | 
   | 
1090088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 
2  | 
   | 
   | 
专业课程设计  | 
2  | 
   | 
   | 
毕业设计(论文)  | 
12  | 
   | 
   | 
专业课程综合实践  | 
1  | 
   | 
   | 
塑料模具系统工程综合训练  | 
1.5  | 
   | 
   | 
铸造工程基础综合训练(限选)  | 
1.5  | 
   | 
   | 
现代模具设计方法综合训练  | 
1.5  | 
   | 
   | 
模具三维辅助设计及制造综合训练  | 
1.5  | 
   | 
   | 
专业写作训练  | 
2  | 
   | 
   | 
材料工程设计  | 
2  | 
   | 
   | 
创新思维与实践  | 
2  | 
   | 
 
 
六、辅修专业课程计划表
七、课程责任教师一览表(若干名)
 
八、专业责任教授(1名)
 
